4月20日,北京、廣東、山東等地正式開始執行種植體系統集采結果,并同步實施牙冠競價掛網采購價和醫療服務費調控。
近兩個月來,種植牙集采相關成果密集實施,意味著“史上最難集采”在短短半年時間就實現了從頂層設計到采購執行、再到服務落地的全過程。
作為種植牙服務領域的重要角色,民營口腔醫療機構早已開始借集采之機,進行一輪持續的市場營銷,以“集采價”“集采折上折”“低于集采價”等關鍵詞宣傳低價套餐,或直接聯系以往因價格高而放棄的患者,告知降價信息。
從短期看,民營口腔的種植牙“價格戰”已打響;而從長遠看,醫療機構應借助內外部能量來蓄力。
“三位一體”的集采種植牙
在如何落地
種植牙之所以號稱“史上最難集采”,其原因就在于一顆種植牙的整體價格構成復雜,包括種植體系統費用(含種植體、基臺及其他配件)、牙冠費用,以及醫療服務費。
回顧種植牙集采全過程,也分為了種植體系統、牙冠、醫療服務三部分,分別根據各自領域的特征整體推進。
種植牙集采重要節點,資料來源:國家醫保局、各省份醫保局官網,動脈網制圖
種植體系統方面,39家企業在集采中中選,價格平均降幅55%。
2022年9月,由四川省醫保局成立省際聯盟集中帶量采購辦公室,發布1號采購公告,正式啟動集采。
2023年1月,種植體系統集采結果產生:55家參與的企業中,39家中選;平均中選價格降至900余元,與集采前中位采購價相比,降幅55%。
據四川省醫保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本次集采匯聚了全國近1.8萬家醫療機構的需求量,達287萬套種植體系統,約占國內年種植牙數量(400萬顆)的72%,預計每年可為患者節約40億元左右。
牙冠方面,結合產品加工、市場需求等特征,醫保部門通過競價掛網來降低整體價格。
牙冠在種植牙中的成本占比約為10%—15%。此前,市場主流價格區間約在300—1200元之間,最高的超過2400余元。
牙冠產品多為個性化定制的非標準件耗材,需根據患者口腔實際情況定制生產。因此,在綜合考慮牙冠產品定制化加工特性、區域化市場格局和醫療機構差異化使用需求等因素后,醫保部門選擇了更為適合的競價掛網。
2023年3月,四川省醫保局組織牙冠競價掛網,產品為單牙種植使用的全瓷牙冠;參與報價的110家企業中,107家企業入圍;單顆牙冠入圍價從100元至656元不等,入圍均價為327元;其中,市場需求量最大的牙冠產品入圍價降至150元。
在四川公布了入圍結果之后,2023年4月,山東、廣東、江蘇、福建等省份也組織了當地的牙冠競價掛網或聯動掛網,以四川牙冠競價為參照,整體原則是不高于四川入圍價。
醫療服務方面,各省份、地市陸續制定和落地種植醫療服務調控價格。
價格調控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制定單顆常規種植牙醫療服務價格調控目標,包含種植全過程的診查費、生化檢驗、影像檢查費、種植體植入費、牙冠置入費、掃描設計建模費、麻醉費、藥品費用;二是調整現行口腔種植醫療服務價格項目。
其中,單顆常規種植牙的醫療服務價格能直觀體現變化。
此前,三級公立醫療機構單顆常規種植牙的醫療服務部分平均費用超過6000元。按照國家醫保局要求,三級公立醫療機構的調控目標為4500元。
在此基礎上,各省份、地市根據當地經濟水平、人力成本、口腔種植技術等因素,制定了相應的調控目標。
部分區域的醫療服務的調控情況(不含放寬政策),資料來源:各地醫保局官網
整體而言,省會城市三級公立醫療機構調控目標約在4100元-4500元之間,地市三級公立醫療機構調控目標約在3700元-4300元左右,二級及以下公立醫療機構調控價格相應降低,醫療服務價格調控體現了以“降”為主的基調。
種植體系統、牙冠和醫療服務的價格治理疊加,種植牙整體降幅可達50%左右。
以上治理措施在各省份落地的進度不一,部分地區是確定一項就執行一項,部分則是“三位一體”同步實施。4月20日,北京、廣東、山東等地就開始同步落地種植體集采結果、牙冠競價結果以及醫療服務調控價格。據公開資料顯示,5月前,“三位一體”的價格治理將在全國全面落地。
借機營銷,民營口腔價格戰打響?
種植牙集采各項措施主要針對公立醫療機構,但由于民營醫療機構所占的市場份額高,因此,大量民營口腔機構參與到集采中。
據了解,參加種植體系統集采的1.8萬家醫療機構中,1.4萬家是民營;這些民營醫療機構也同步承諾響應醫療服務價格調控。
在宣傳推廣方面,民營醫療機構尤為積極。盡管集采相關成果仍在陸續落地中,但民營口腔早已開始借集采契機,高調開展起市場營銷活動。
目前,包括通策醫療、泰康拜博、美維口腔等在內的多家企業均已宣布,旗下醫療機構將執行屬地的集采政策。
在線下,一些醫療機構在大廳內通過橫幅、展架等宣布已開始實行集采價,且“降價不降質”。樓宇廣告中,“集采種植牙”廣告頻繁出現。
互聯網平臺上,民營醫療機構仍有萬元以上的種植牙,同時紛紛推出集采套餐。以北京為例,優惠后的瑞士種植牙普遍在6500元以上,但有機構低至5980元,韓國種植牙首顆僅2080元;部分套餐甚至標注“低于集采價”“集采折上折”,北京一家口腔連鎖在互聯網平臺上明碼標價,諾貝爾種植體為1800元,而該公司產品的集采價為1855元。
直接降價、首顆低價、限量折扣等營銷手段層出不窮,這波營銷不僅體現在價格上,還體現在服務上,“免費接送”成為一些醫療機構吸引患者的附贈服務;也有機構直接聯系患者,針對那些曾經因價格高而猶豫的患者,告知降價信息、詢問意愿。
過去,種植是民營口腔的高毛利項目??v觀口腔市場,儼然已經以集采為節點,掀起了一輪價格戰。
“短期內的價格戰是必然的。”恒美口腔創始人陳希柱表示,集采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民營醫療機構的利潤空間,機構為了生存必須提高患者量、服務量;原本不涉足價格戰的普通門診,也可能參與到價格戰中。
廣東一家口腔連鎖的高管田力(化名)告訴動脈網,集采實施前,許多民營醫療機構的價格就已經偏低了,集采之后降價空間不大,至少不及公立醫療機構明顯,有的只有幾百元降價空間。“但患者們看到,全社會都在宣傳種植牙降價,降價幅度還不小,理所當然認為民營也該降。所以,這些降價和優惠,更多的是一種營銷手段。”
但無論如何,集中的市場營銷使患者對集采結果落地有了更直觀的感知。
事實上,自2022年9月國家醫保局發文開始,各級醫保部門、醫療機構、媒體都對種植牙集采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宣傳報道。“一口種植牙就是一輛寶馬車已成為歷史”“萬元種植牙落幕,千元時代來臨”“種植牙價格減半”……類似的表述頻繁見諸網絡。
“集采對民營醫療機構來說,最大的利好在于做了一波廣泛且持續的市場教育,讓此前對種植牙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的患者認識到,自己或家人的牙齒問題可以通過種植牙解決。”友睦口腔CFO&COO夏斌認為,就整體趨勢而言,選擇種植牙的患者會不斷增長,而集采則成為了這一過程的加速器。
需求已抑制大半年
想象中的爆發尚未到來
理論上說,降價能夠刺激消費需求。在高頻率的政策宣傳、市場營銷作用下,醫療機構是否已經迎來了大幅度的患者增長?
泰康保險集團管委會成員、泰康拜博口腔CEO陳宏華表示,近期種植牙門診咨詢量有明顯增長,增長幅度也符合預期。
多家機構同時還提到,盡管最近兩個月來種植牙患者數量高于2022年11月-2023年1月的整體水平,但仍未恢復到2021年同期水平。“患者方面,尚未出現大家想象中的爆發式增長。”
部分地區,患者不增反降。
據媒體報道,浙江舟山一家公立口腔醫院內,近期就診的均為復診患者,4月第一周,新增患者僅有1人;部分民營口腔醫療機構已經幾個月沒有新增種植牙患者。
陳希柱認為,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之一,是不少患者仍處于觀望狀態。“頻繁的政策宣傳和市場營銷,確實讓更多患者了解到種植牙;但各家機構集采落地進度有差異,營銷的套餐五花八門,同一個品牌的種植體,在不同機構間價格差異大,反而讓患者猶豫,不知如何選擇,還不如再等等。”
事實上,患者對于“種植牙要集采降價了,等等再種”的觀望心態,從國家醫保局發布集采政策時就已經開始了。
據士卓曼、登士柏等跨國企業發布的年報顯示,2022年在中國的業績表現不樂觀。一方面是受疫情影響,另一方面則是集采政策發布之后,患者推遲了治療計劃。
目前看來,患者需求的階段性抑制,從2022年9月開始至今,持續了大半年仍未恢復。
據陳希柱預測,隨著4月底至5月集采的全面落地,當價格塵埃落定,患者做決策有了更確定的信息做參考之后,第一個高峰可能在5月中旬到來。
夏斌還表示,2023年以來業績增長不及預期,也可能并非都由集采造成。“這與整體經濟環境也有關,因此,患者增長可能會在經濟恢復的過程中逐步體現。”
現有格局下,
民營口腔新的利潤空間何在?
“種植牙集采對民營口腔有一定影響,但還不至于改變市場格局。”田力認為。
那么,全面落地之際,短期內民營口腔需通過密集營銷來引流,同時耐心等待第一個增長高峰的來臨;從長遠看,要如何尋找新的利潤空間、構建新的核心競爭力?
首先,民營口腔需在獲客方式、科室結構方面進行優化。
在市場倒逼之下,未來更多民營口腔可能轉變獲客方式,從依靠價格差獲客轉變為客戶關系建設、通過口碑裂變來獲客;機構將從重視種植牙這類大項目,轉向更加注重預防類科室,或產生新的預防類項目,進而打造為利潤項。
其次,為了滿足患者的多樣化需求,醫療機構除了提供集采范圍內的種植品牌之外,還可通過高端種植體、高端服務等實現套餐產品分層,以及與公立醫療機構之間的差異化。夏斌介紹,友睦口腔旗下14家門診整體定位于高端,其中也有兩家參與了集采。
此外,集采對醫療機構的管理運營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采落地后,耗材成本難以再壓縮,來自醫生的人力成本也不可能大幅降低,否則可能導致人才流失;那么,管理和運營環節的成本控制就顯得尤為關鍵。
“種植牙集采有助于推動種植牙項目更公開、更透明的價格體系,也利于推動口腔機構對經營管理及客戶服務進行升級,促使口腔醫療行業形成公平競爭、質量保障與創新驅動的發展新格局。”陳宏華談到。
除了個人支付,通過商業保險來降低種植牙的可及性,也是醫療機構可注重的方向。如泰康拜博口腔推出了“泰康種牙無憂保”和“好牙一生”長期齒科險,為指定品牌的種植牙客戶提供免費復種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種植牙集采與藥品及其他耗材集采有著根本的邏輯差異:其他集采的邏輯是擠壓流通環節的水分,一方面惠及患者,另一方面,提高醫療服務價格,更好地體現醫生勞動價值;或者將降價后的醫保結余發放給醫生,讓醫生收入更加陽光。而種植牙集采伴隨醫療服務價格調控而進行,意味者醫生收入下降,要想獲得相同水平甚至更高的收入,就要付出更多勞動、服務更多患者。
無論公立還是民營,都需要通過數字化技術來幫助醫生提高效率,針對復雜病例、常規種植,合理配置醫生資源,使不同醫生獲得更理想的收入。
借助上游變革的能量
種植牙集采開始于上游耗材,耗材領域的變革,也是下游服務端的機遇所在。
本次種植體系統集采中,中選企業既包括士卓曼、登士柏等國際知名企業,也包括市場需求量大的奧齒泰、登騰等韓國品牌,以及威海威高、常州百康特等國內企業。
對于已經占據一定市場份額、產品經長期臨床驗證的企業而言,中選能夠進一步擴大產品的使用范圍;企業也有能力通過產品與價格體系的調整,來適應集采下的市場環境。對于一些尚未打開市場局面的企業來說,集采提供了以更低銷售成本實現快速進院的渠道,有助于企業更快成長,尤其是國產品牌。
高峰醫療總經理高俊認為,未中選或未申報集采的企業則將建立更清晰的市場定位,例如定位于高端產品、復雜疑難病例等。
“從我們了解到的市場合作信息來看,集采實施到一定階段后,份額較大的進口產品,不排除會有在國內建廠生產,或者通過合資、代工生產的可能。”在高俊看來,若跨國企業與國內企業深度合作,前者能降低產品成本,后者則能提升產品研發、設計、工藝等水平,實現互惠共贏。
總的來說,以種植體為代表的上游耗材,無論是產品定位還是企業定位,都有望更加清晰,并形成更豐富和多層次的產品生態。
在上游市場變革過程中,醫療機構選擇更符合自身戰略、更符合當地患者偏好及消費能力的產品,形成具有差異化的服務體系,也是緊抓外部機遇的途徑之一。
種植牙集采的初衷是惠及大眾,全面落地之后,大眾反饋很快能有體現;產業端的下一步怎么走,大眾反饋也能給出更清晰的答案。
*封面圖片來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