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過后,隨著口腔種植價格調控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動,以及開放后首個黃金周的消費刺激完成,各頭部市場已經開始出現種牙熱的消費趨勢,也迎來了疫后的第一股回暖潮。
而比消費趨勢更先顯現的,則是各民營牙科的第一批“價格戰”,有承諾“降價不降質”的口號,也有獻出“歷史地板價”的誠意。集采帶來打開了種植市場的客源,各機構紛紛力搶第一波客流紅利,而在價格調控的政策大環境下,價格游戲的確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但是,其適用性也僅限于目前階段性的集中引流和刺激消費,無法成為持續性方案。種植牙賽道一直是口腔醫療大市場發展的前端縮影,從這一細分領域的走向,也可觀察口腔醫療服務市場的競爭趨勢。
很多中小型口腔機構和單體牙科診所開始陷入迷茫,不少機構管理者都表示,小門診一以貫之的運營思路,似乎在眼下正變得越來越難發力。
國內的口腔醫療服務市場,一直以來的特點核心有三:市場增速快、行業組成多元、種植正畸大勢。
上世紀90年代,牙醫群體逐漸開始扭轉“宇宙盡頭是編制”的求穩思想,體制內的牙醫選擇下海單飛雖未成熱潮,卻也不再是什么稀奇事。2000年后,隨著國家經濟以平均GDP增速超10%的速度發展,民營口腔市場迎來了紅利期,最早一批下海自營的牙醫們紛紛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同時也吸引了更多同行加入民營的隊伍。
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個商業浪潮威力不容小覷,到了2008年,國內口腔醫療市場規模已達到了200億元。但彼時的民營口腔市場還是單兵打法的天下,牙醫老板們依然堅持“醫療為主經營為輔”的思想邏輯,規模化發展只存在于少數經營者的腦海中,直到有了行業外力量的加入。
2013年前后,口腔醫療服務的高利潤引來了資本的入場,口腔賽道開始了從市場紅利期轉入資本紅利期的發展趨勢,“只會看牙”的牙醫不再是唯一的玩家,深諳經營之道的商人成為了操盤手,各種跨界資本的身影開始頻頻現身于口腔賽道。口腔醫療是具有明顯消費屬性的市場,低度醫保、高客單價、高毛利,進入壁壘低,單線做強也更容易。
所以,從2015年開始,“連鎖化發展”和“上市”成為了民營口腔醫療服務的新風尚。這一期間的投融資活動頻繁且大膽,很多知名連鎖借著資本的東風實現了擴張積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拜博口腔。
2017年前后,國內口腔醫療市場規模瘋狂增至900億元,復合增長率高達18%。正畸和種植成為了口腔醫療商業市場的核心業務,二者合計占比超過市場總量的70%,并且增速不斷加快。有數據信息顯示,近十年我國種植牙市場增速超過28%,正畸增速超過60%,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行業“金礦”。
與此同時,口腔行業的投融資狀態開始出現了“低頻高額”的趨勢,賽道投資人開始回歸理性,減少小而雜的花錢方式,專注大且精的投資活動。
2020年,疫情的發生成為了阻礙經濟發展的不可抗力,然而賽道資本的熱度依然慣性可畏,2021年的中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規模發展依然突破了1500億大關。
但與此同時,資本對于下游醫療服務機構的重視開始回收,只有基本盤安全的部分頭部機構能獲得持續性的資金青睞,到了2022年這一趨勢尤為明顯,全年超百億金額的融資活動,能分其雨露的下游機構基本沒有菜鳥選手。
大型資本和上市公司開始在規模布局上加速內卷,種植牙集采與診所注冊制的落地對于大體量的機構連鎖更加友好,2022年的新增機構數量依然在半年超過6000家,口腔醫療服務市場的發展趨勢對于小機構的空間擠壓,可見會更加嚴重。
2023年的口腔醫療市場告訴我們,未來的行業下游將是持續性發展的內核競爭,會從資本運作、服務營銷這樣的表層形態轉移至團隊管理優化、盈利模塊精細化等核心力量。這對于擁有體量及架構優勢的大型連鎖來說相對更容易實現,但對于目前依然將“好貨便宜”這樣只能適用于追求短期回報的手段當做核心優勢的中小型機構來講,挑戰并不輕松。
小門診的生存之道,關鍵還是在“隨行就市”的運營思路上,圍繞市場轉變制定適合自己的經營策略,只有實現了營銷革命,才能探索到更多角度的渠道紅利。